谈及民国时期的才女景盛配资,周炼霞或许鲜为人知。
她的名气可能比不上陆小曼、张爱玲,但她的样貌不输陆小曼,文采比肩张爱玲,还被誉为“金闺国士”。
她和知名画家吴湖帆共同绘制的《荷花鸳鸯图》,更是在2014年拍出1053万元的高价。
可就是这样一位才貌超群的女子,却在最好的年纪被迫与丈夫分离半生,一只眼睛还因被打伤致残……
然而,即便被命运反复捶打,她依然凭借坚韧的意志,最终活出了无比丰盈的一生。
那么,接下来,让我们一起到岁月的浮光里,来一睹周炼霞的昔日风采。
1908年,周炼霞出生于湖南湘潭的一个诗礼簪缨之家。
父亲周鹤年作为晚清举人,擅长诗词丹青,且特别重视教育。
自女儿幼年时,他就亲自悉心教授其古文、声律、书画等知识。
慢慢地,小女孩对作诗绘画产生了浓厚的热爱。
才思敏捷的她,还常常与父亲对诗。
不过比起良好的教育,更令人艳羡的是,父亲也很开明,在民主的家庭氛围中,赋予了周炼霞乐观、洒脱的性情。
随着时光流逝,昔日无忧无虑的小女孩逐渐长大。
到了12岁这年,她随全家迁居上海,却不想在这里,竟然成就了自己未来的一世芳名。
父亲的书房里收藏了许多名人字画,出于对女儿的疼爱,周炼霞可以随时出入书房。
或许天性爱美,少女特别喜欢花鸟和仕女图,经常一个人泡在画堆里。
看画最入迷时,她甚至将鼻子直接凑到画前,闭上眼睛深深吸上一口气,仿佛可以嗅到画中花朵清甜的气息。
后来她不满足于欣赏字画,转而开始临摹。
父亲看到作品后,不惜重金为其聘请名师。
于是,周炼霞先后拜画梅高手尹和白和吴兴著名画家郑凝德为师,俩人擅长山水、花鸟和仕女画。
经名师点拨和几年的潜心练习,天资聪慧的她画技日渐精进,对颜色和线条的把握已炉火纯青。
都说诗画不分家,画艺渐成后,17岁的周炼霞又拜“晚清四大词人”之一的朱古微学诗,后又从诗词名家蒋梅笙学词。
得益于自幼的学习,诗词典籍少女都熟稔于心。
品读老师的作品,她总能说出典故出处和恰当的领悟,深受老师喜爱。
一年后,学有所成的周炼霞,凭借深厚的诗词积累和绘画造诣,在几家著名的笺扇庄,谋得固定画师的工作,绘画题材多是花鸟、仕女图。
她的花鸟图设色明丽,花鸟灵动,而所画的仕女神情明快,兼具古典仕女的端庄娴静。
由于所画扇面、卷轴,既迎合当时市民趣味,又不失传统文人的笔墨意趣,扇子开合间,周炼霞声名鹊起。
短短两年间,她就成了国内艺术界备受瞩目的名媛,而此时她才20岁。
与绘画才华同时震惊上海滩的,还有周炼霞的绝代容貌。
不凡的才情和出众的姿色,使得她与陆小曼、吴青霞、汪德祖四人并称为“上海四大美女”。
这样的女子,自然让许多男子倾慕,其中便有徐晚苹。
在一次文化沙龙上,正在摄影的徐晚苹邂逅了身穿素净旗袍的周炼霞。
那时的徐晚苹不仅是思想开明的青年才俊景盛配资,还酷爱摄影,同时在邮局谋得一份闲差。
望着眼前柳眉凤目的女子,青年的心一下子就被击中了。
从此,他对倾慕的少女展开了热烈追求。
照片为媒,诗词酬唱,很快两个志趣相投的年轻人就相爱了。
1927年,他们在上海结婚。
婚后的他们琴瑟和鸣,周炼霞绘画,徐晚苹则为她拍照。
次年,夫妇联袂将摄影作品出版,它便是《影画集》。
这部见证爱情的作品,曾在上海滩红极一时。
事实上,在当时,女性很少抛头露面,但怀着对艺术的热爱,22岁的周炼霞同丈夫商量后,走出了家门。
凭借出色的绘画才能,周炼霞被锡珍女校聘为教师,在那里,她培养了众多绘画人才。
可以说,丈夫不仅尊重周炼霞,还把她的事业推向了巅峰。
后来,加拿大举办第一届国际艺术展,在丈夫的鼓励下,周炼霞的画远渡重洋得了金奖。
在英国和意大利出版的《世界名人大辞典》中,周炼霞的名字赫然在列,此时她年仅28岁。
事业有成的同时,她的婚姻也羡煞旁人。
婚后恩爱甜蜜的俩人在几年间相继生育了四个儿女,本以为幸福的日子会一直流淌下去,但1937年抗战爆发,打破了他们平静的生活。
战争期间,周炼霞常常无心作画,为了纾解心中的愤懑,她将自己的所见所感诉诸笔端。
面对满目疮痍的山河,她灵思勃发,所写的诗词密集刊登于《社会日报》《海报》《万象》等报刊。
连近代诗坛德高望重的名家冒鹤亭都对其诗词推崇备至,屡屡向人推荐。
除了诗词创作,生性通达的周炼霞也经常参加各种文化沙龙。
彼时上海作为艺术潮流之都,聚集了一大批艺术名人。
凭借深厚的学识和洒脱的个性,她与众多文人墨客交往时,表现得自信大方,引得多方人士追捧,一时间,人们争传“炼师娘”美名。
诗名在外,1942年《万象十日谈》创刊时,周炼霞又被邀请担任编委,从此,她开始涉猎白话文小说。
她的小说文风清新,人物形象生动立体,其中《佳人》于1944年与张爱玲的作品,一同被选入《当代女作家小说集》。
同时在1944年,日军经常对上海实行宵禁,夜幕降临,到处一片漆黑。
看着国土被侵占,听着凄厉的警报声,周炼霞心中悲愤不已。
她想到了还有很多同胞和她一样,忍受着敌人的摧残。
也许是为了鼓励自己和经受着同样遭遇的同胞,她铺开宣纸,提笔写下了《庆清平·寒夜》一词。
其中的“但使两心相照,无灯无月何妨”暗中激励了无数人,连当时著名的香雪园都特地请她书写这两句为联,贴于园内。
可那时的周炼霞无论如何都想不到,这首词会在多年后为她带来巨大的劫难。
在艰难的时日里,靠着文字的鼓舞和相互的支持,他们终于平安度过。
抗战胜利后,原以为国土光复,云开雾散,没想到等来的却是分离。
1946年,徐晚苹因工作出色,被任命为台湾邮政局长,而此时周炼霞已怀有身孕。
在台湾邮政系统上任后,接妻儿的念头,一次次被战火和忙碌打断,最终被搁置了起来。
两人天各一方,一湾浅浅的海峡,变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沟。
时间如同沙漏般,缓慢而煎熬地流逝着。
新中国成立后,周炼霞渐渐习惯了一个人带5个孩子的生活,靠着画扇面、竹帘为生。
只有在深夜里,她才会翻开那本《影画集》,慢慢回忆着昔日与丈夫在一起的点点滴滴。
这段时间,她与著名画家吴湖帆相识,此后,两人成了“文字交”,“绘画侣”,一起合作绘画填词。
1953年,吴湖帆创作了《荷花鸳鸯图》,周炼霞以其女性的柔情为此画精绘了一对五彩鸳鸯,如今画作还在流传。
之后,周炼霞被上海画院聘请为第一批9位女画家之一,而她也以百倍热情参与到国家建设。
在此期间,周炼霞还出版了诗词集《螺川韵语》,同时还与文史大家瞿蜕园合著有《学诗浅说》。
正当周炼霞挥洒汗水为祖国文艺事业全心奉献时,上世纪60年代,时代的风雨呼啸而至,即便是她也难逃厄运。
罪证之一,竟然是诗作中的那句“无灯无月何妨”,它被对方认为但求黑暗,不要光明。
黑云压城下,周炼霞宁可被批,也不愿累及他人。
这样的态度彻底激怒了对方,他们用皮带将其一目打伤,渐至失明。
面对逆境,仅余一目的周炼霞请人刻了两枚印章,一枚用了成语“一目了然”,一枚选用屈原《九歌·湘夫人》中的“目渺渺兮愁予”。
这两枚印章,既是自勉,也是周炼霞对无奈现实的洒脱。
此后的作画,她用印大多选用这两个印章。
而出众的才情、对朋友的义气,高旷的气度,让周炼霞被誉为“金闺国士”。
时间的脚步缓慢前行,好在风雨最终散去,周炼霞也从中国画院退休。
她独自居住在巷弄深处,记忆如指尖流沙,悄然流逝。
可她心里,分明又在期盼着什么。
直到1980年,一封信越洋而来。
周炼霞颤抖着拆开信封,熟悉的笔迹映入眼帘:
吾妻炼霞,我是晚苹。
信中,他热切邀她赴美。
在机场,隔了34年锥心刺骨的日日夜夜,他们终得相见。
分别时,秀发如云,再聚时,已是满头银霜……
看着眼前的妻子,徐晚苹愧疚感涌上心头。
为了弥补那些缺失的陪伴,他遍访名医,功夫不负有心人,最终妻子的眼疾得以治愈,悲欢离合之后,她终于在耄耋之年迎来了安然和喜悦。
2000年,周炼霞在美国家中无疾而终,享年92岁。
回望周炼霞起伏的一生,她享受过万人追捧的荣耀,也品味过命运无情的碾压。
但无论历经怎样的惊涛骇浪,唯一不变的是她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,在与风雨的共舞中,最终谱写出了独属自己的不凡人生。
睿迎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